新形势下乡镇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
点击数: 时间:2013-10-24 |
|
社会管理的优化和创新,重点在基层,关键在镇村干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基层组织行政管理的实效性、灵活性、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结合自己三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谈谈目前乡镇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一、乡镇当前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能不清。实际工作中,基层政府的职能不明确,使得乡镇政府究竟应当干什么,有许多模糊和疑问,有时候只能当社会环境变化以后,才被动地去逐渐适应。有一句话能够概括:“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管,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党务、政务、财务、社会事务无所不理”。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所谓的绩效考核,还要无条件地办理相关职能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可以说,只要有事情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经常出现错位、越位或缺位,做了一些不该做、不该管甚至不合法的事,但一些该做、该管的事,却又没做好、没管好。 2、责权不等。概括而言就是县级政府的垂直部门制约了乡镇政府的职能。因为“七站八所”乡镇政府对他们是“看得见、管不着、调不动”。但他们相关的责任没有被垂直,却留给了乡镇,导致因责大权小而陷于无奈的窘境。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被动执法甚至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政事不分。乡镇职能界定不清晰,许多站所职责职能由乡镇政府“越俎代庖”,导致他们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甚至成了“摆设”。 4、财力不行。现行政策下,面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服务,由于项目等都要相关职能部门调配和照顾,而群众的呼声又强烈,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相当紧张。加之群众信息来源的不完整,更加剧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有些乡镇为满足群众需求,不得不垫付配套资金,使得财政入不敷出,甚至高额负债运行,财政运行步履艰难,很难担负起保运转促发展的重任。 5、队伍不优。集中表现在:得过且过,缺乏进取精神;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作风漂浮,华而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贪图享受;以权谋私,索拿卡要,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乡镇干部身上,但影响到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有向年轻干部身上蔓延的趋势。 6、效率不高。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需要的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引导,而政府却依旧大包大揽、行政命令,设了不少不该设的职位,养了不少不该养的人,管了不少不该管的事,该做的群众需要帮助的事情又无能为力。结果是干部忙的累,群众意见大。 二、改进乡镇行政管理的对策举措 1、转变职能。转变职能是新经济形势下加强和创新乡镇行政管理的关键所在。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由强制型管理、全能管理、直接管理转变到服务型管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间接管理。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之上,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完善机构。完善机构是新经济形势下加强和创新乡镇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财政预算。另一方面,调整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站所、乡(镇)与县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乡镇有责无权、责权分离以及条块不协调等问题,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以致,确保乡镇公共权力的完善统一。 3、完善机制。完善体制机制是加强和创新乡镇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乡镇一级目前当务之急应重点理顺和完善六大体制机制:领导班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对干部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镇村干部上下联动的监督促进机制、对村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运行有力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灵敏快捷的预警应急机制。 4、优化队伍。优化队伍是加强和创新乡镇行政管理的根本保证。第一,梯级配备领导干部和中层骨干。第二,强化对村干部的培养和教育。第三,破除壁垒,力促乡镇一般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让所有干部真正动起来。 (桃江县大栗港镇副镇长,2011届选调生 肖海宾) |
|
来源:未知来源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