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城里事躬耕阡陌间 沅江一批“田秀才”洞庭沃野织锦绣 |
点击数: 时间:2023-05-24 |
|
5月上旬,调研组工作人员穿行在沅江市草尾镇、阳罗洲镇、共华镇等乡村道路上,但见百里沃野春耕场面人影少了,机械多了,种田能手们不再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而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熟练把控播、种、收、售技术,实现轻松种田。调研发现,种田能手当中,年轻有工作、有专本以上文凭的人增多,全市近2300名新型职业农民中,有687名35岁以下的新农人归乡,他们扎根乡土,学以致用,大做文章,被誉为“田秀才”。 周波是“田秀才”当中的代表人物。调研组在沅江市草尾镇上码头村集中育秧的田埂边见到了他。他带着细边黑框眼镜,着一身干净的休闲装,脚蹬皮鞋,满脸的书卷气,一看就与普通农民不同。周波告诉工作人员,他1989年出生,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长沙一所学校任体育老师。2012年,父亲在村里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就萌生了回家帮父亲种田的念头。2013年,他辞掉工作,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他流转1000多亩稻田,专种双季稻,2016年又成立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实现粮食生产、收购、烘干一条龙服务。“父亲的口头禅‘饭碗端得稳,作田是根本’一直影响着我,上大学的那个时候,我就坚持认为种田会有出息。如今,4个要好的大学同学当中,只有我留下来种田,他们现在都很羡慕我。”周波自豪地说到。 崔国民、崔旭民两兄弟也回家种田10年了。他俩的父亲崔剑平是草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高级农艺师,有40年种田经验。哥哥崔国民职业中专毕业后,在广州开了两年湘菜馆,2013年回家承包300亩水田,搞虾稻混养。弟弟崔旭民当兵退役后,2010年跟父亲学农业机械,开旋耕机、抛秧机、收割机等。这些年,他们一家子在周边乡镇流转1200亩稻田,发展虾稻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截至目前,他们的第一批虾全部出货,最高价卖到了每公斤80元。第二批虾陆续上市,虾卖完后他们就准备种一季稻。“去年稻谷每亩收入1600元,养殖小龙虾每亩收入3000元。如果顺利的话,今年收入只增不减。”崔剑平、崔国民父子俩粗略地估算。 在阳罗洲镇宴府农业蔬菜基地,调研组见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大片的蔬菜大棚里,黄瓜、辣椒、丝瓜已开花挂果,蔡建武带人在棚里整理藤蔓、采摘瓜果。2019年开始,蔡建武从珠海回到胜利村,投入1000多万元种植大棚蔬菜。他目前有蔬菜大棚110个,有一个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的生态餐厅,正在建设一个烧烤、休闲的夜市。他还有6台冷藏车,上午采摘的新鲜蔬菜,晚上12点前就能到珠海的农贸市场。“我在珠海做蔬菜配送20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人脉。回家专业种菜,一是做绿色有机蔬菜示范,二是帮助村民提高收入。3年以来,已实现收入300多万元,100多名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每年多了上万元的劳动收入。”蔡建武说到。 黄迎春是共华镇蒿竹湖村人,国家开放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在一家公司做行政管理的机会,2014年回家种田,带领部分村民成立合作社,村民推举他当上了村干部。合作社有500亩双季稻田、80亩虾稻田,他牵头实行统一管理,从播种,到施肥、施药,到收割、收购,社员们不要操心。两季下来,每亩产值3000多元,利润800多元,加上租金,社员的收入比过去提高了许多。下一步,黄迎春计划做精细化、深加工产品,创本村的大米品牌,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实现共同富裕。 |
|
来源:沅江市委组织部 作者: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