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组工动态 > 赫山
益阳市赫山区:升级与转型--看新松树桥村如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增长”
点击数:    时间:2022-11-09
     

 

“发展经济要一步一个脚印”“能赚到钱的办法就是好办法”“不要数据的虚高,要看实在的效益”……聊起集体经济发展,赫山区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党总支书记谭文思路清晰实在。近年来,通过升级与转型,新松树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今年在2021年16万的基础上可再增6万,达22万元。

升级:从“资产出租”转向“提质优租”

2008年,谭文开始担任村党总支书记,面对村集体“没钱办事”的困境,如何找到集体“创收”的法子,成了打开工作局面的重中之重。长期从事水稻种植的他,把目标瞄准了流转村集体土地,经过广泛联系种粮大户,一些土地成功流转,虽然田亩不多、价格不高,但总算有了“第一桶金”。

谭文发现,闲置资源、资产盘活可以作为村集体创收的可靠来源。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认为村属集体渔场面积大,可以承包,老村部也可出租,便开始联系承包农户、引进经营主体。随着渔场、老村部逐渐得到利用,村集体获得的租金也慢慢增加。

土地、渔场、老村部三项构成了最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收入一年能到“小几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村党总支发现这样的模式因为经营粗放,如渔场未隔开区域、缺乏增氧设备,不光经营主体效益低,也间接导致了租金难提高。通过外出学习与实际摸索,村党总支决定把提质改造,增加资产“附加值”的同时促推经营提质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二步。

2017年,村属渔场启动升级改造,渔场周边通上了电,安装了增氧设备,清理了塘底淤泥,再次承包出去以后,原本100元每亩的租金提高到300元,承包年收入达4.5万元,经营主体的承包意愿和经营效益也均有提高。同年,老村部也启动升级改造,包装厂承租以后,租金提高到1.5万一年。再加上依托合作公司打造家庭农场,产生分红等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高,迈入10万元大关。

转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走进新松树桥村的稻田,土地平旷,一望无际,原村干部、现在受聘为“农田管家”的谭晓湖正操作着植保无人机喷洒雾剂,进行病虫害防治。“自从土地数字化改革以来,种田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效益跟以往比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谭晓湖说。

2021年10月,新松树桥村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村域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资源、资产等“要素驱动”转向制度、管理、科技等“创新驱动”。通过改革产生的土地溢价分红、集体土地流转金,今年可新增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最根本的是制度创新。”谭文认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改变了过去“自己的田自己种”的局面,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纽带实现了“自己的田别人种”。既然是创新,就免不了存在阻力,为了打消村民们流转土地“收走自己的田”“不让自己种田”“收入减少”等误解与顾虑,村党总支以广泛开展屋场会为抓手,讲解产权关系、改革利好,做到群众知晓率100%,工作顺利推进,未出现信访事件。

管理创新也进行了很好探索。村党总支引进“农田谋士”公司,采取“农田管家”模式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1名田间管家能负责200-300亩的田间管理,保证租赁土地做到品种搭配、耕地修复、绿色防控、田间管理、收购储存、品牌营销“六个统一”,实现规模经营、高效高产。

科技创新方面,“智慧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经营中,土地打破原先“散户”的农田位置、边界限制,经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租赁,土地从“实物”变成“数据”。农业生产中,植保无人机、农田感知系统、育秧大棚等得到很好应用,“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农业所需的劳动力少了,产生的效益大大增加。

 
     
     
来源:赫山区委组织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