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党建引领 激活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动能 |
点击数: 时间:2022-10-10 |
|
2021年10月以来,赫山区在泉交河镇5个村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各级工作主体深化党建引领,强化组织聚能、人才增能、改革赋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经验模式不断成熟。今年7月以来,各村在早稻喜获丰收的同时基本实现每亩每季降低成本上百元,该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区在42个村稳妥推开,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在平台累计挂网120笔、成交114笔,成交面积4.3万亩,成交金额达7762万元。 组织聚能 整合三方力量 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探索性工程,在试点中强化各类组织的融合,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体系,找到了有力的工作抓手。一是强化好区乡村三级党组织主导地位。构建“区主导、镇主责、村主体、村民主人”的“四主”责任体系。坚持区委统一领导,区人大全程指导,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经管站等单位协同配合。镇党委在一线“挂图作战”,抓好动员部署、工作培训、技术指导、跟进服务等具体工作。村党总支在组织党员宣传发动、核准面积、签订合同等工作落实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村顺利实现“百日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土地流转,与农户共签订流转合同4685份,流转总面积23802.175亩,签订率达99.45%。二是发挥好经济合作组织主体作用。引导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扩大规模,引导集体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20余家参与,广泛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通过土地整合、数字化登记、挂网交易等工作,解决了制约规模化生产的土地细碎分散、土地纠纷多、流转交易成本高等难题。三是借助好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优势。引进“农田谋士”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农田“管家”模式,保证租赁土地做到品种搭配、耕地修复、绿色防控、田间管理、收购储存、品牌营销“六个统一”,实现规模经营。引导各专业化服务组织共吸纳9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结合农民流转土地及人口股分红,实现“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的结构性转变和多重增收,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推广,目前全区“十代十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农田管家”模式服务面积达48.2万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8.69%。 人才增能 用好三支队伍 在改革探索过程中,赫山区释放人才动能,让各类人才队伍既成为擅长推进工作的“主力军”,又以“实干开路、实战决胜、实力说话”的“三实”作风锻造善于改革攻坚的“生力军”。一是用好村“两委”干部队伍,建强“领头雁”。明确各村党总支书记为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改革方案、文件、决议等经村“两委”成员审议表决,实现改革工作全程由党组织管控,确保把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底,有效管控市场化风险。以“周例会、日汇报”制度压实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形成“村干部引路、党员组长带头、农民参与互动”的工作合力,加快工作进程。二是用好党员队伍,壮大“主力军”。5村共发动党员311名,结合“五个到户”工作,召开300余次屋场会,重点抓好宣传发动,实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屋场会完成率100%,群众知晓率100%,保障土地流转顺利完成,促成群众广泛参与。同时通过微信、“网小格”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打消群众“村里要收回我的地”“村里不让我种地”等误解,实现改革工作“0信访”。三是用好致富带头人队伍,带优“先锋队”。依托改革的项目带动作用,引进或培育农业科研人员、善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纪人等共64名,实现带头人率先干事业、带动聚人心、示范做产业,以人才队伍推动产业兴旺。 制度赋能 构建三项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推进有力、效果更实、保障更优。一是坚持支部引领,构建组织实施机制。抓好“党建引领,组社建章”这一关键步骤,由村党总支领办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因村制宜在《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修订本村实施方案,由合作社具体负责组织土地流转事宜,使经营主体不需再对接大量农户,促进了经营效率提高。二是坚持惠民利民,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具体的收益分配工作,界定可参与土地经营权收益分红的成员身份,按照“1(村集体):2(土地股):7(人口股)”或“1(村集体):2(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7(人口股)”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5村共实现人口股分红约150.9万元。三是坚持高效长效,构建工作保障机制。构建工作培训机制,建立乡镇党校,开办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专题培训班,统筹改革领域的师资力量,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指导机制,通过“传帮带”,培养出63名熟悉改革工作的镇村干部。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一方面,加强农业农村、经管等部门的项目支持,强化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让“改革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就建到哪里”成为现实,进一步提升农业设施水平及农田地力,为土地的长效流转筑牢根基;另一方面,对各村实际可租赁土地面积多出其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面积的部分,以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的面积,认定为村集体所有,共通过此方式为5村增加村集体土地589.69亩,直接增加土地流转收入达26.41万元。构建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利用40-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以村集体名义入股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国有公司等经营实体,实现稳定分红、持续增收,菱角岔村因此预计获得每年4万余元的保底分红。目前,全区已统筹1200万元支持42个村开展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各村改革正高效推进。 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赫山区创造性地实现了“三化、三变、三增”,即土地数字化、交易市场化、程序规范化,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东、农业变实业,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增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
|
来源:赫山区委组织部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