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组工动态 > 赫山
益阳市赫山区:以“四化”促“四量” 打造“近悦远来”乡村人才振兴新高地
点击数:    时间:2022-09-28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益阳市赫山区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政治引领,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意见》,做好“育引留用”四篇文章,引导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乡贤助乡、企业兴乡,促进人才质量、总量、存量、能量“大阔步”提升,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坚持系统化培育 人才质量加快提升

聚焦政治标准、组织要求、工作需求,系统化培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的优秀人才。阵地建设全覆盖,让机制更顺。按照“有组织、有场地、有师资、有计划、有制度、有经费”的“六有”标准,在12个有行政村的乡镇(街道)全覆盖建设乡镇(街道)党校,做到“管理制度上墙,教学计划公开”。对师资进行区级统筹调度,开展跨区域讲学,今年来,各乡镇已有6000余人次参培。双向培养大力度,让队伍更优。坚持把党员培养成乡村振兴人才,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依托乡镇党校,挂牌打造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80余次,培优村干部、经营主体负责人、党员等乡村振兴主力军。加大对农村发展党员的指标倾斜,三年来全区共发展农村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585人入党,占发展总数的42.7%。“四种课堂”强融合,让效果更实。开展常态化“讲学”,2021年全区各类培训共有23085人次参培;开展集中“研学”,开办“赫山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读书班”,重点把贯彻全会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研讨学习内容,实现“以知促行”;开展重点工作“流学”,以美丽屋场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为课题,开展跨区“走村观摩”活动,组织300余名干部赴浏阳、宁乡等地“取经”,并推广区内“走村观摩”活动136次,共2051人次参加;开展创新工作“践学”,在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中提炼实践经验,形成近百页的《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为全区铺开提供成熟模式和师资队伍。

坚持精准化引进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

聚焦人才回引、校地合作、人才需求等重点,精准施策,强化“筑巢引凤”功能。引进对象更精准——以乡情为纽带,回引益阳籍人才。抓好益阳籍人才回引工作,引回如上海高能资本原财务总监、富士康集团原人力资源部长等在内的15名益阳籍高层次人才,在项目、科技、管理等方面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链接。回引依据更精准——建立“乡贤数据库”,回引外出人才。以乡镇党委、村党总支为工作主体,收集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退役军人、驻村辅警和村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成员等“七方面人员”信息,建立目前达3200余人的“七方面人员数据库”,收集正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者等人才信息,建立目前达510人的“乡贤数据库”。以数据库为依托,12个有行政村的乡镇(街道)每年均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展示发展现状、需求、机遇。对有潜力、有意向在乡开展活动的乡贤,建立村党总支书记、村“两委”干部“1+1”结对联系制度,凝聚乡贤人士共建家乡的合力。对接平台更精准——加强校地合作,做好“柔性引才”。探索“院士当院长”“院长当村长”等引才模式,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担任院长,院地共育大米产业人才,共研大米产业科技,计划用3年时间将赫山打造成全国首批全域“无不合格大米”县。特聘5位湖南农大正副院长级专家学者担任5个村的“名誉村长”,多次实地开展调研指导。加强与高校对接,今年来引导大学生尤其是益阳籍大学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35批次,组织优秀学子表彰奖励及集中助学活动18次,受益学子达271人,增强学子的家乡情怀。引才方式更精准——满足人才需求,提供“双向选择”。开展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支持国有企业等专项招聘,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在国企人才入职满1年及3年时,提供是否转为事业编制的选项,满足人才对工作报酬、稳定性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坚持优质化服务 人才存量持续巩固

坚持让政策、保障、激励、关怀、就业等服务向镇村一线倾斜,以优质服务提高人才“黏度”。政策留才,让人才扎根更安心。落实事业单位、教师、卫健系统等招聘向镇村一线倾斜,2018年来,全区共招聘112名乡镇事业站所人才,912名乡镇教育人才,90名乡镇卫健人才。严格落实乡镇“专编专用”、新录用乡镇公务员5年最低服务期限,规范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保证乡镇干部队伍的稳定。保障留才,让人才工作更称心。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左右,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高层次人才生活补助。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的配偶,原属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且愿意来赫山区工作的,可按有关程序办理调动或聘用手续。激励留才,让人才发展更顺心。实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举措,从“五方面人员”中比选乡镇领导班子副职11名,评选“三型”干部20名,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关怀留才,让人才生活更舒心。完善全区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专家人才大走访活动和座谈会。实现12个有行政村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全覆盖,为人才在政策咨询、医疗保障、补助申请等方面提供高效服务。就业留才,让人才增收更放心。成立村级人力资源服务部26个,帮助解决就业1045人次,其中为熟练工匠解决就业186人次,提高了技术型本土人才的就业效率,并为村集体增加了劳务介绍收入。

坚持高效化使用 人才能量不断激活

激励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把优秀的人才“引回来、派下去”,推动人才“上山下乡”。发挥能人优势,引领乡村发展。发挥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科技界人士等资源优势,为乡村产业发展集聚力量。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村一线,打造10个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点,自主研发科技服务APP,成立由81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团,线上线下灵活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区政协成立“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259名政协委员助力乡村振兴。团区委牵头成立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吸纳52名青年企业家加入,助力建设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上架全区特色农产品1100余种,为农村产业青年提供了资金、政策和平台支持。探索实施“一村、一企、一师、一员”人才使用模式,引导企业家、规划师或美术师、农技员服务乡村发展。加强组织引导,赋能乡村治理。推动党建引领“网格化+扁平化”治理模式落地见效,创新推进“网格化+扁平化”熟人管理模式,设置“亲、友、邻”三类网格员,平安和谐的邻里圈加快形成。建立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机制,把基层锻炼经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共23名懂经济、懂产业、懂项目的专业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47人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用好乡贤资源,助力乡村建设。引导乡贤服务乡村,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乡村建设。全区目前建成的50处美丽屋场在建设中群众筹资均超过20万元,其中乡贤出资占比达50%以上。欧江岔镇闸坝湖村乡贤、袁记云饺董事长袁亮宏捐款100万元用于家乡建设,兰溪镇乡贤孙佑明捐款80万元用于槐花堤美丽屋场建设。

 
     
     
来源:赫山区委组织部    作者: